第898章 倾巢而出

衣冠正伦 / 著投票加入书签

800小说网 www.800xiaoshuo.org,最快更新北朝帝业最新章节!

    虽然虚惊一场,但李泰也并没有再转赴别处。

    中外府已经叫嚣了半年多要东征,为此甚至不惜背信弃义的满足突厥的强横要求,如今选择在此刻出兵东征,总让他感觉有些心绪不安。

    所以李泰一边派遣使员前往关中,详细打听一下中外府东征的相关事宜,一边又告令府下保持战备状态,不要有所松懈。

    在没有什么转折和变数发生之前,李泰无疑是待在老巢之中才最稳妥,如此才能在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之下都能第一时间做出应对,顺便也处理一下台府所积压下来的军政事宜。

    之前南梁建康发生变故的时候,李泰引军前往江夏进行戒备,都还没来得及处理得中的选人们人事安排事宜,只是着令长史长孙俭等按照内外阙员情况而酌情察授。

    此番归府后,他便将相关的人事任命查看一番,对于安排基本还算满意。

    眼下的台府,包括其他的政权组织,限制权威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力的不足。尤其是在地方郡县乡里,需要严重依赖那些当地的豪强大族们对地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才能将统治贯彻下去。

    虽然说选人试考选上来的同样也是这些世族豪强子弟,但总算是形成了一个相对正规的观念和程序。你能得选授官可不是因为你的出身,而是因为你本身的才智学识。通过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来营造一种新的普世价值观。

    乡土资源是有限的,乡土秩序是闭塞的,哪怕一个手掌上的手指都有长短,一个闭塞的环境能够提供的利益位置必然也是有限的,而且是极度不公平的。

    台府的选士程序就是给那些乡土失意之士和渴望进步的人才提供一个更广阔、比血脉传承更公平的一个平台,是一个从你们当中挑选优秀人才去破坏你们原有秩序的阳谋。

    随着这些选人们补充进台府内外官署当中,使得整个台府运行效率都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提升。不只是因为之前台府才力匮乏,也在于这些年轻选人们有着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这也证明了李泰所建立的选士程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不免让他期待在更大的舞台上将此加以推广。

    除了对台府政务的处理,李泰也特意抽出时间来在内府之中摆设宴席,以款待刚刚不久之前随同李礼成一起抵达襄阳的亲友们。

    “之前江东突生变故,因恐变乱波及台府辖区,所以匆匆引部南去防备,未暇在府迎见诸位亲友。怠慢之处,还请诸位不要介意。”

    台府内堂中坐了足有上百员众,都是陇西李氏的亲友们,既有之前便来到襄阳的,也有不久前刚刚到来的,当李泰举起酒杯的时候,在场众人也都纷纷举杯以应。

    这当中也有尚在服丧期的崔瞻兄弟,迫于国中情势变化而背井离乡,虽然不能再恪守礼数,但也不能公然聚众宴饮为欢。

    可是来到别人地头又不能对主人的第一次招待无所表示,于是这些尚未除服之人便坐在堂中搭起的一座素帐内,虽不参与宴饮,但也并不妨碍彼此间的交流。

    从这一点安排上,也能体现出这些世族名门的行事之灵活。你如果真的信奉恪守他们所宣扬的礼义,那他们能把你玩死。礼义规矩对他们而言只是工具,并不是需要用生命去恪守捍卫的信仰。

    此次跟随李礼成一起来到襄阳的,主要便是五姓之家的亲友们。

    这其中李泰最熟悉、也是从前身记忆中了解到的,便是清河崔氏崔瞻一家,毕竟他们一家在清河崔氏庇护下生活了十几年之久,彼此间交情也是最深。

    对于崔的死,李泰站在一个统治者角度而言只能说是该,但从私人角度当然也要安慰一番。      除了表达怀念感伤之外,他也请崔瞻兄弟于此安心全礼,生活方面完全不用担心,自己都会给予妥善的安排,顺便也感受并习惯一下山南道台府的人事氛围。

    陇西李氏李倩之兄弟们虽然不像李裒兄弟们这样亲近,但也总算是同一宗族的亲属。

    李泰也没有提之前他们不肯跟随李裒一行到来的旧事,毕竟那时候不只他们西魏势力不怎么样,就连李泰也不像如今这样能罩得祝

    李倩之他们也是妻儿老小一大群,做这么大决定前当然要考虑诸多。而且虽然没有在当时跟随同来,但在李裒一行逃离晋阳的过程中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太原王氏王松年父子,李泰就比较陌生了,但讲论起来也都是颇为亲近的亲戚,辗转数千里前来投奔,自然也要给上一份生计。而且王松年之子王劭,李泰还有些印象,当然也是来自于后世的记忆,如今来到襄阳,李泰便表示可以介绍他们兄弟到府学读书。如今襄阳府学,可是有着天下最为丰富的教材!

    这些人感受到李泰和蔼的态度后,心内也是稍稍松了几口气。

    虽然说彼此都是亲戚,甚至他们旧年登门访问时估计还遇到过少年顽劣的李泰闯祸遭罚的场景,但毕竟已经分别多年,变得有些陌生。

    之前听闻李泰的种种事迹已经在心里高看几分,如今来到李泰的地头,感受到这位太原王在山南道所拥有的崇高声望和绝对权威,再联想到自身未来也要谋生其门下,一个个也都在调整心态、摆正位置。

    一场宴会进行下来,这些亲友们也都在含蓄得体的表达对李泰的崇敬,并没有搞什么倚老卖老的笑话,这也让宴会的氛围非常融洽,在主人的热情款待下颇有几分宾至如归的感觉。

    除了仍然在孝的崔瞻兄弟,这些人也都不同程度的表达出希望能为行台统治出一份力的想法。李泰对此当然不会拒绝,他之所以让李礼成前往招揽这些河北亲故,当然不是为的多几个打秋风的穷亲戚。未来他要登上更大的舞台,这些人也都是他的执政班底。

    不过东西人事风气终究有别,西魏尤其是山南道台府,虽然暂时还没有形成北齐律那种完整的律令体系,但实际上无论吏治还是律法的日常施行都要比北齐更严谨。

    这些亲友们,李泰当然不能也如对待年轻少辈一样安排到选人院去排期参加下一次的铨眩

    在询问过个人意愿和履历之后,其中颇以学术著称的便被安排进行编修藏书的工作,与周弘正等南梁士人一起工作。有的已经在东魏北齐有过出任州郡官员的履历,也不乏行政经验,李泰便暂时辟入自己的王府之中,有什么职事缺口便临时加以任命,在自己眼皮底下就算是偶有犯错,也能及时获得纠正。

    众人对于这样的安排也都非常满意,他们自然也不奢望一来到襄阳便完全取代李泰的元从旧人、如同李裒兄弟一般出任封疆大吏。

    尤其像王松年本就心存执念,想要继续对魏收所修《魏书》加以抨击。在齐主高洋明确表态支持魏收的情况下,他在北齐继续折腾只是找死,如今来到法外之地的襄阳,那自然是要彻底放飞自我,当即便向李泰提出编修一部新的《魏书》以取代北齐《魏书》。

    这想法当然好,毕竟谁修史就掌握了对前朝的定义权和许多事情的话语权,可问题是东魏没了才修史,可他们西魏却还有啊,人家皇帝拓跋廓还在长安好好呆着呢,咱在这里玩盖棺定论总是不好吧?

    不过转念一想虽然眼下还不方便直接修史,但也不妨碍进行素材整理埃不只是北魏、西魏这一脉,未来这后三国都得给他们来一个盖棺定论,相关的准备工作早点开始也没有什么。

    等到对这些亲友们安排一番后,来自关中更准确的消息情报也传来了。

    宇文泰这一次看来是动了真格的了,声势搞得非常大,不知动员了关中人马,陇右人马也都征调东来,整整十万大军杀出潼关,李弼、独孤信等柱国们也都随军出征。关中仅仅只留下了儿子宇文毓留守咸阳、宇文觉留守同州,以及一些将领辅佐二子。

    当然,东南方面的威胁,宇文泰也并没有忽略掉,在倾巢而出的同时,还不忘安排柱国侯莫陈崇统军驻守于渭南,明显就是为的防备武关方面。